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園,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壩上地區,在清朝屬著名的皇家獵苑之一“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森林公園總面積142萬畝,其中森林景觀106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75.2%。 [1]
全園規劃6大類型景觀,被譽為“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閑度假的天堂”,具有草原、森林景觀。屬國家一級旅游資源,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康熙大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狩獵的古代禮儀,同時錘練漢族八旗的戰斗力,實行懷柔政策綏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統一等鞏固國家政權的多種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部 “敬獻牧場,肇開靈圃,歲行秋狝”的名義,設置了“木蘭圍場”,將“木蘭秋狝”定為祖制。史學家稱之為“肄武綏藩”。
1690年,這里還發生過舉世聞名的“烏蘭布通之戰”。
木蘭圍場作為塞外的皇家獵苑,自康熙二十年至嘉慶二十五年的139年間,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這里舉行以射獵、旅游為主要內容的“
木蘭秋狝”,共舉行了105次。
1993年5月,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于經國家林業部批準建立。按照《森林公園總體規劃》邊開發建設,邊運營發展,主要進行了投資硬環境的建設和旅游景點開發建設。在發展策略上,采取以招商引資合資合作為主;在步驟上采取先易后難,滾動發展。
1999年接待游客近100萬人次,森林旅游業直接收入1000余萬元。
“九五”期間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旅游業的發展面臨極好的機遇:國家旅游局、河北省、承德市已看到了塞罕壩發展旅游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光明的前景,將塞罕壩的旅游業納入了河北省和承德市旅游發展“九五”規劃,并列為重點。
97年旅游局局長視察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對這里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給予了高度評價,表示今后要對塞罕壩旅游業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河北省已將以塞罕壩森林公園為主體的森林草原生態旅游開發列為全省“九五”期間五項旅游資源開發工程之一。承德市將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列為“九五”期間重點開發的兩條旅游線路之一(京北黃金旅游線)和重點建設的六大景區之首。
1999年5月,河北省政府將公園列為“河北省生態旅游示范區”,塞罕壩機械林場將森林旅游業作為林場今后重點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將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繼續大力開展招商引資,采取各種合資合作形式,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森林旅游業。
2002年先后被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和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全國思想教育基地”和“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同年,又通過了國家旅游局驗收,跨入了AAAA級旅游景區行列,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展示河北省林業的一個重要窗口。
2003年被共青團河北省委、河北省環保局首批命名為“河北省青少年生態環境教育基地”。
2005年在由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旅游商會、亞太旅游聯合會、世界華僑華人旅游合作組織、首都旅游集團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外旅游品牌推介活動”中,被評選推介為中國最佳森林公園。
2006年公園被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評為“愛國報國全國模范先進單位”,被承德市評為“文明風景旅游區”;在“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評選中獲銀獎。
2007年被河北省旅游局評為“誠信旅游景區”和“百姓最喜愛的魅力景區”,在中國自駕車旅游100強目的地評選活動進入前50強,在中國林木網通過網民評選,入選“金榜十強”,被河北省林業局評為“五星級森林公園”。
2008年1月7日,國家林業局準予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設立“河北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原“木蘭圍場國家級森林公園”與今“木蘭圍場國家級森林公園”雖同處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唯范圍有異,所轄林班不重合。
2008年公園榮獲“中國最佳旅游品牌景區”。
2009年公園榮獲“河北最美三十景”、“中國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國明星旅游目的地”等榮譽。
2010年榮獲 “河北質量誠信5A級品牌企業”稱號。
位置境域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北鄰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 距承德市區240公里,距北京460公里。是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一部分,總面積142萬畝。
氣候特征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屬中溫帶向寒溫帶過渡,夏季氣候涼爽,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25°C。年均氣溫-1.4℃,氣候涼爽,盛夏溫度平均在20℃,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30.9℃和-43.2℃,年均無霜期60天,屬中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涼爽,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25℃;冬季寒冷,積雪時間長達7個月。
地形地貌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交匯地帶,地形結構和植被復雜。海拔高
塞罕壩森林公園
塞罕壩森林公園(16張)
度在1500米-2067米之間。山地高原交相呼應;丘陵曼甸連綿起伏。
塞罕壩按地形分壩上、壩下兩部分:壩上是內蒙古高原南緣,以丘陵、曼甸為主,海拔1500-1939.6米;壩下是陰山山脈與大興安嶺余脈交匯處,典型的山地地形,平均海拔1600-1700米。
自然資源
塞罕壩在動物地理上屬華北、東北和蒙新三個動物區系的交匯處;在植物地理上,不但是內蒙古、東北和華北三個植物區系的交匯處,而且有西北和達烏里成分,因此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獸類11科,25種;鳥類27科,88種。其中重點保護動物國家二級5種,省級2種。國家保護動物獸類有馬鹿、黃羊等;鳥類有灰鶴、蒼鷹、紅腳隼、黑琴雞等。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豬、猞猁、狍子、艾虎等;鳥類赤麻鴨、綠頭鴨、環頸雉、骨頂雞等。有自生維管植物81科、312屬、659種(包括種下等級),其中野生花卉植物:金蓮花、銀蓮花、二色補血草(干枝梅)、翠雀、映紅杜鵑、錦帶花、胭脂花等。藥用植物:金蓮花、細葉白頭翁、升麻、草芍藥、黃芩、柴胡、刺五加、野罌粟、鈴鐺花等120多種。山野菜植物:蕨菜、升麻、小黃花菜、蒲公英、河北大黃等。釀造果醬飲料植物:秋子梨、楔葉茶藨子、山杏、沙棘果、東方草莓等10余種。草原退化指示植物:百里香、地椒等。主要造林樹種:華北落葉松,落葉松、長白落葉松、日本落葉松、樟子松、云杉、黑松等。
人文資源
塞罕壩滿、蒙等族人民聚居在一起,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特別是滿族蒙古族文化特色比較突出。游人到此,可以品嘗各種滿蒙風味的飲食、小吃,參與滿蒙民族的賽馬摔跤、敖包會等系列活動,開展民族風情旅游,這也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不同于其他森林草原的特色之一。
景點介紹
塞罕塔
塞罕塔位于海拔1800公尺的東壩梁頂,建于一九九二年七月。塔高25米,火箭式塔體直插云天。游客扶梯登塔,螺旋而上,難辨東南西北。史志記載康熙皇帝圍獵至此,頓感心曠神怡,脫口贊道“真仙境也”。塔下就是康熙親封“塞罕靈驗佛”。
七星湖
七星湖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新開發的重點旅游風景點,位于塞罕壩機械林場北三公里處,環抱于青山綠樹之中,原是七個小湖,遠遠望去,排列如天上北斗,七星湖因此而得名。水域深,水面廣,野生鯽魚游于其中。
康熙點將臺
康熙點將臺,又名亮兵臺。位于森林公園陰河景區,為一孤立巨巖,形如臥虎,頂部是狹長平臺,周圍地勢平坦開闊。傳說康熙大帝在烏蘭布通之戰勝利結束后,曾登臨此臺檢閱得勝凱旋的清軍將士,因此得名點將臺。如今,點將臺四周方圓十幾公里均為落葉松人工林。登臺四顧,綠海波涌,涼風習習。頗能領略當年康熙大帝點將閱兵的恢宏氣勢,三百年前的清軍將士如今換成了整齊劃一的落葉松。
塞北佛石廟
塞北佛石廟坐落于北曼甸管理區石廟子景區,周圍是一望無際的萬頃林海。一條清澈透底的山泉噴珠吐玉,緩緩流向遠方。
石廟由13塊削磨見方的石頭砌成,座北朝南,高1.96米,面寬1.21米,進深1米。廟頂由一塊石頭鑿成瓦狀模樣,小巧古樸,別具一格。廟內一尊坐佛像,身披紅色袈裟,兩小童侍立左右,均是滿族官服裝束。廟門兩旁,鏤刻著一副對聯,字跡清晰,筆力遒健,上聯是:“清得道千秋不朽”,下聯是:“塞北佛萬古流芳”,圓拱門上橫批是:“英靈千古”。在廟前有一座石碑,因年久風蝕雨剝,字跡已無法辨認了。塞北佛石廟的建立還要從康熙設立木蘭圍場的良苦用心說起。康熙作為清王朝入關后的第二個皇帝,他胸懷大志、深謀遠慮,文治武功、卓有建樹,一生中智除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寶島臺灣、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親征噶爾丹。為了“肄武綏藩”,設立木蘭圍場,通過木蘭秋狝,團結、懷柔蒙古各部并對其流離民眾給予優撫,使蒙古王公感激涕零,稱之“仁德高峻,養育群生,宏施利益者謂之佛。臣等蒙圣上大佛洪恩,特加拯救,是即臣等得遇活佛也”。由此,蒙古人尊康熙為活佛。 [8]
灤河源頭
界河是河北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分界河,此河名“吐力根河”,是蒙語,意為彎曲狹窄。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潺潺,清澈見底,象一條銀色的玉帶,飄落在塞外森林草原之中。引灤入津工程完工后,時任水利部長的錢正英女士曾到此考察,認定這里是灤河發源的主要河流之一,因此得名“灤河源頭”。
泰豐湖
泰豐湖,水面面積300畝。傳說乾隆皇帝當年打獵來到這里,當時他騎馬站在東面的山上向這里一望,見這明凈的湖面彎彎曲曲好像一個玉如意,于是把這里命名為如意湖又名泰逢湖。這里的北邊就是當年康熙皇帝平定葛爾丹叛亂的十二座聯營,所以乾隆皇帝到木蘭圍場打獵時曾經多次在這如意湖旁安過營寨。影視劇《新月格格》就曾在此拍攝外景。 [8]
金蓮映日
康乾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四景,原在承德避暑山莊如意洲上,康乾時代盛極一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景以消失。塞罕壩獨特的地理環境為金蓮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使金蓮映日奇觀得以重現。
